国际高中的科学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架构,通过物理现象解析、化学实验探究、地理生态研究三大核心板块,系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。课程设置突出理论实践结合的特点,每周配置4-6课时的实验室操作训练,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科研方法。
力学与电磁学作为基础模块,配备先进的数字传感器实验设备。在光学研究单元,学生将自主搭建干涉衍射装置,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实验现象。特别设置跨学科专题,如建筑结构力学分析、新能源设备工作原理探究等项目。
实验室执行国际安全标准,配备通风橱和应急处理系统。定量分析实验包含光谱检测、色谱分离等现代仪器操作。有机合成单元设置微型实验装置,学生需完成从方案设计到产物表征的全流程操作。每年举办的化学创新大赛,涌现出多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。
实验室配置包括3D分子模型构建系统、虚拟现实地理沙盘等数字化设备。图书馆收录Springer等国际出版社的最新学术期刊,学生可随时查阅前沿科研成果。双师制教学模式下,每门课程配备学科教师和实验导师共同指导。
十年级重点培养实验设计能力,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性实验报告。十一年级开展课题研究,鼓励跨学科项目申报。十二年级设置大学先修课程,优秀学生可参与教授指导的科研项目。近年学生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青少年科技赛事中获奖。
采用多元评价机制,实验操作占比30%,课题研究占25%,理论测试占45%。创新性地引入实验方案设计答辩环节,由学科组教师和校外专家共同评审。学期末需提交研究性学习档案,包含实验记录、数据分析、成果反思等完整文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