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"山水为教材,自然为课堂"的研学理念,本课程历时5天4夜深度体验。行程涵盖7大特色研学模块,将语文课文《桂林山水》的文学意境与地理学科的喀斯特地貌知识相结合,在象鼻山、遇龙河等实景中开展跨学科教学。
实践模块 | 研学内容 |
文学采风 | 在漓江实景中开展《桂林山水》情景教学,完成300字景物描写训练 |
非遗传承 | 桂剧院专业导师指导戏曲身段练习,完成30分钟扮装体验 |
民俗实践 | 参与侗族打糍粑、竹筒饭制作,学习民族建筑智慧 |
地质探索 | 芦笛岩溶洞内开展钟乳石形成机理探究课程 |
艺术创作 | 漓江烟雨图水彩写生与天然材料拼贴画制作 |
生存训练 | 户外徒步技能与野外方向识别实战教学 |
在兴坪古镇青石板路上开展历史调研,于遇龙河畔进行生态系统观测,将三江风雨桥作为建筑力学案例,把侗族大歌作为民族音乐赏析素材。每个场景配备专业讲解导师,师生比严格控制在1:8以内。
日程 | 研学重点 | 能力培养 |
---|---|---|
天 | 象鼻山地质观测/安全培训 | 环境适应能力 |
第二天 | 漓江文学采风/竹艺制作 | 艺术表达能力 |
第三天 | 侗族村寨调研/民俗体验 | 跨文化理解 |
第四天 | 溶洞科考/桂剧研习 | 科学探究能力 |
第五天 | 古镇探访/成果展示 | 综合汇报能力 |